置頂

防疫生活「停、看、聽」 面對病毒不揪心

自2019年底,中國武漢地區爆發COVID-19(武漢肺炎)疫情至今,臺灣也陸續有境外移入及本土的確診病例發生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的各項防疫措施,一定程度影響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。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染力,以及尚未研發出有效治療的藥物,加上國際間疫情升溫、媒體持續性的報導,使民眾在防疫期間感到壓力倍增。面對不知何時會結束的疫情,無法如常安排未來的計畫,又多了幾分緊張與焦慮。

職能治療師從專業的觀點,提供「停、看、聽」的建議,幫助民眾在生活中能有效抗疫,減少過多的焦慮,重拾生活品質!

「停」:靜下心,理性面對,避免過度恐慌。

疫情雖然對我們的健康帶來風險,其實並不是24小時都在高度風險中,要一直繃緊神經面對它,而是在關鍵的時候特別注意就好。

 

「看」:檢視我們每日的日常生活活動,辨識生活中的紅綠燈。

花5分鐘好好想一想,從起床開始,一整天會去做哪些事情,判斷從事這些活動時可能的感染風險,可分為下面三級:

紅燈-風險高:避免從事該活動,或採取較高的防護措施,或考慮替代方案。

例如:逛人潮眾多的夜市享用美食風險高,就需全程正確佩戴口罩,避免邊走邊吃,改外帶回家裡享用,或是使用外送平台。

原本到醫院復健的長輩,改為保持固定的外出頻率與時間,以維持活動量、避免衰退,或申請長照居家專業服務的相關資源。

黃燈-風險中等:仍然可以從事,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即可照常進行,不需過度緊張。

例如:搭乘電梯時將口罩戴好,避免交談,可改用手肘或是無筆芯的原子筆按壓按鍵。

原本跟同事們邊吃午餐邊聊天,可調整為各自先用餐,注意咳嗽禮節,吃完戴上口罩再聊天。

綠燈-風險低:可以如常進行。

例如:在家吃飯、聽音樂、泡茶、做點心、登山、騎車兜風、到空曠戶外放鬆身心等,都可以照常進行。

 

「聽」:透過正式的管道,獲得最新、最正確的防疫資訊。

3C產品普及,資訊來源及管道眾多,但也有假訊息氾濫的情形。透過疾管署官方網站、疾管署官方LINE帳號「疾管家」、以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等獲得正確、有助於自己面對疫情的資訊,避免受到假訊息的干擾,產生不必要的恐慌。也可以運用學到的相關防疫知識,讓家裡成為一個安全、放心、可以充分休息的環境。

分析過自己的生活型態後,可以為抗疫生活作好新的準備和規劃,提醒自己在必要的時機採取適當防疫措施就好,在疫情中仍然過著自己滿意的生活!

 


附檔列表

    1